播放记录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时间:2023-12-13 01:34:06阅读:291
继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与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之后,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(下文简称《家年华》)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的“华夏音乐三部曲&
  • 声生不息·家年华

    更新至20240227期

    2023 综艺真人秀音乐

    节目召集华语乐坛来自大陆和港台不同年龄阶段的12位优秀歌手作为固定嘉宾,以我国不同年代下在大众间广为流传的音乐为演唱内容,以两大团队的比拼为竞演方式,进行主题竞演…

继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与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之后,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(下文简称《家年华》)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的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概念海报

“中华音乐”是个太宏大的概念,《家年华》采取的策略是,采撷百年中华音乐中的那些“流行的音乐”,即经典金曲,连缀起中华音乐的变迁历程。“金曲”包含三个层面上的潜台词,其一,金曲必须能够代表创作年代音乐的最高水平;其二,金曲必须是当时广泛流传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音乐;其三,金曲必须经得起时间长河的冲刷考验。将中华音乐编年史这样的宏大命题,落地为中华金曲的重新演绎,这构成《家年华》的制作逻辑,也确保了音综极强的可看性。

事实上,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音综里,年代金曲出现的频率极高,一大原因是网络时代的流行音乐圈层化太明显,唱片时代那种全民传唱的金曲颇为稀缺,要让音综具有“全家欢”的播出效果只能借助一些老歌,以至于有些金曲都快被音综唱“滥俗”了。观众对于金曲也不求甚解,大抵只觉得金曲的意义就是“好听”,除此之外并无太多感想。这一次《家年华》不仅要重新梳理金曲,更是要帮助观众形成一种“史”的立体化视角,更好地去领悟金曲的意义。

任何金曲的产生,都无法脱离于时代,金曲是时代的产物;金曲能够流行,也在于它击中时代情绪,击中了人们的内心情感。由此,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,流行的音乐大有可能是不同的主题、不同的曲风、不同的风格。从这一层面看,金曲编年史何尝不也是时代的变迁史?

《家年华》首先就经由中华音乐编年史的梳理,带着观众一同重温中华民族百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。中华流行音乐的源头,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。彼时,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,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看中音乐的启蒙功能,强烈建议在新式学堂里开设音乐课。梁启超说,“欲改造国民之品质,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”,他们认为朗朗上口齐声合唱的音乐,有培养“合群”“进取”“爱国”等国民意识的作用。之后,学堂里有了“乐歌课”,学堂乐歌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音乐人才,并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最初发展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,解释民国时期“乐歌课”的由来

之后抗日战争爆发,慷慨激昂、热烈壮阔的抗日歌曲成为音乐的创作主流,国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(1935年电影《风云儿女》主题歌)就是在抗日背景下诞生的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社会主义火热的建设过程中,有曲折有困难,诸多金曲加油鼓劲,凝聚人心。抗美援朝时期,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这类金曲给战士们传递了必胜的信念,极大鼓舞了士气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最早是电影《风云儿女》的主题曲

改革开放之后,思想解放了,经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中心,老百姓的文娱生活更加放松,流行歌曲丰富多彩。1983年,《乡恋》初登春晚时还有些石破天惊;1990年代,港台音乐大量涌入大陆,文化的交流互动极大促进了大陆的文化开放与繁荣;2000年,流行音乐已经迅速进入产业化阶段,“流行的音乐”基本上就是“流行音乐”这一类别。华语乐坛鼎盛繁荣,各种各样的流行金曲层出不穷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蔡国庆谈当时《乡恋》给年轻人带来的震撼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音乐教育家付林,如此评价2000年之后大陆、香港与台湾音乐的交融

如果说单一的金曲就像一朵朵有着夺目光芒的浪花,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,不仅成就中华音乐的辽阔长河,也与中华民族的悠悠岁月长河形成了最好的呼应,金曲也就有了“注解时代变迁”的功能。

但又不止于此。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表达,音乐不仅是创作者艺术才能的体现,也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理念。那些得以传唱的金曲,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悦耳动听、朗朗上口,也在于音乐中的表达传递了时人的普遍情感。

从《港乐季》到《宝岛季》再到这一次的《家年华》,《声生不息》始终紧扣的核心主题是,“家国情怀”。这也是中华金曲普遍的情感特点:它们承载着国人的“家国情怀”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《家年华》一开篇,何炅 在画外音说明了这一季的主题

《港乐季》中,我们在香港金曲中感受香港与祖国的“文脉赓续,血脉相融”;《宝岛季》中,我们“在台湾流行音乐的长河中,撑篙摇橹,奔向彼此,拥抱并肩”;《家年华》中,我们清晰感受到,“滋养这片土地的,从不是天降的运气,而是一代人的筚路蓝缕与前仆后继”。从“金曲——个体——家国”,《声生不息》将个体的命运、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深深绑定。

回顾中华音乐变迁史,在那些艰难曲折的岁月里,音乐与时代有着更为密切的血肉联系,归根结底,是因为创作者和千千万万普通的传唱者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。他们深切体悟到,有国才有家,国家的命运关系着个人的命运。由此,他们投身于家国的守护中,或是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,或是建设年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……音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员,它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,也让情感与精神得以更广泛的传播,并最终化为澎湃不息的力量。

《家年华》在对中华音乐的回顾中,对诸多“红歌”的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阐释,打消一些观众对于“红歌”的偏见,去感受“历史上的几页纸,是好多人的一辈子”的深沉分量,并对观众形成情感上的强烈感召:“一泓池水涌入大河,才能流经千里;一声春雷置身天地,方可震铄古今。”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在更深刻了解历史背景后,再听《英雄赞歌》或有不一样的感触

金曲的意义,还有音乐自身层面的。进入网络时代,音乐圈层化愈演愈烈,经典的金曲似乎少了,各种音乐榜单更多被短视频上流行的一些粗浅口水歌占领,这也时不时引来“华语流行音乐要完蛋了”的担忧与感慨。如果要避免这样的危机出现,路在何方?

《声生不息》回顾中华音乐编年史,其实也是在告诉观众“不必菲薄,扎根千年的诗篇,永远胜于雄辩”,中华音乐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它的不可取代性,来自它的“民族性”。节目中,金兆钧老师引述美国友人的判断,“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音乐是你们中国的”,因为这片富饶的土地上,还有太多太多的音乐资源没有开发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学者金兆钧转述美国一位音乐人类学家的看法

华语流行音乐不会完蛋。就像韩红 说的,“我们中国人有中国自己的音乐,有自己的视听方式,有自己的耳朵习惯,我们的歌需要表达出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传承”,关键在于我们要充分去挖掘民族音乐的资源,将它们吸收、消化、转化。比如民国时期将城市情怀和民族音调巧妙地汇成一体的《玫瑰玫瑰我爱你》,曾经漂洋过海,在美国翻唱成英文后登上了全美音乐流行排行榜;新世纪初周杰伦掀起的“中国风”也风行一时……金曲标示的是过去,但也指向了音乐的未来。

《声生不息·家年华》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中华音乐,打造完整“华夏音乐三部曲”

早早就成功“出海”的《玫瑰玫瑰我爱你》

从《港乐季》到《宝岛季》再到这一次的《家年华》,湖南卫视一再用实力,证明了它们在制作这种宏大主题的音综上的不可取代性,哪怕拿到的是命题作文,在扣题与主题升华上都无出其右。之后节目将围绕中华音乐的特征样貌、时代变迁、年代特色、社会气象和风土人文等主题,展开金曲的演绎,还是很值得期待的。

让一些观众感到不满足的是,中华金曲库太丰富了,节目的选曲还不够精准。比如第一二期,歌手登台演唱了27首歌,但创作时间在1990年代以后的,超过20首,新中国成立之前流行的音乐只有一首,“厚此薄彼”也就导致它们在演绎中华金曲编年史时“顾此失彼”,希望节目在后续选曲时能够更加均衡。另外,这类大型音综是否可以少一些尴尬凑时长的真人秀部分?比如每一期开篇那20分钟大可以剪掉,让音综恢复到更纯粹的模样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
首页

电视剧

返回顶部

电影

会员中心